首頁 > 文旅 > 正文

書評丨指數增長時代的大企業(yè)

2024-09-14 05:00:00 21世紀經濟報道

鄭磊

人們對于變化的感知可能不夠靈敏,而且應對變化的舉措往往落后于變化本身。英國技術思想家哈奇姆·哈扎爾在《指數型技術重塑世界》一書里,將這種現象稱作“鴻溝”,指的就是新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現有制度的緩慢適應能力導致的結果。這本書從商業(yè)、就業(yè)、全球貿易、網絡安全等方面探討這個問題,作者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關于技術如何改變社會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的全面指南。

這本書討論的是指數型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種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過程類似一條以時間為自變量的指數函數圖形。一開始,一項技術的普及是緩慢的,早期的使用者會對它進行實驗,而生產者會研究到底該生產什么,以及如何定價并逐步提高產能。在某一時刻,產品到達了一個拐點,它的傳播速度就會迅速增加。因此曲線一開始增長緩慢,隨后曲線迅速升高。在后面這個過程中,由該技術驅動的企業(yè)的規(guī)模會變得比傳統(tǒng)認知中的更大。少數超級公司占據主導地位,而其競爭對手則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呈現出“贏家通吃”的特征。

在每一個新康波周期,尤其是在新霸權周期的開始階段都出現過指數型技術。比如,英國霸權初期那些引發(fā)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技術,在美國霸權初期出現的電力、汽車和電話等。而在工業(yè)化晚期和數字化時代的過渡期,指數型技術則多為數字化技術,而它們的應用速度也就更快了。

經典經濟學過去忽略了這種變化背后的機制。按照傳統(tǒng)的生產函數模型,一部分產出無法以勞動力和有形資本的形式體現出來。而且這些數字技術主要應用于消費領域,不像之前應用于制造業(yè)的那些技術,需要大量的有形資產投資,有些難以納入GDP的統(tǒng)計之中,也難以體現在全要素生產率上。內嵌數據要素的生產函數能夠更好地解釋索洛悖論,同時也揭示了一個重大而深遠的變化——即資產的形態(tài)增長從有形為主,最終將達到無形資產占絕大部分的結果。1975年,標普500指數公司83%的價值由有形資產構成,到了2015年,占比發(fā)生了逆轉,只有16%的價值可以用有形資產來衡量,剩余84%是以無形資產衡量的。

數字化的指數型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同樣可以很深廣,那么無形資產的流通和增值可能遠比有形資產更高效。由于現有的核算總產出方法不包含無形資產的價值和貢獻,實際GDP可能被低估。但這種情況也正在改變,數據要素通過數據資產的形式計入財務報表,最終會體現在GDP核算結果中。我們從半導體技術的發(fā)展中可以觀察到,硬件性價比上升反映了有形資產投資占比下降。隨著技術發(fā)展和經濟形態(tài)變化,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尤其是數據資產或有形資本的重要性在換位。從1971年到2018年,關于芯片制造的研究數量按每年8%的速度增長,而半導體晶圓廠的建設成本以每年約13%的速度增長。盡管硬件投資增長的速度要比投入無形資產研究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但是差距已經變小了。

作者指出,計算、能源、生物和制造領域將為企業(yè)提供指數化增長的機會。比如,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就是制造方面的一種指數型技術。一個行業(yè)越是數字化,也就越容易出現超級明星公司。在全球化供應鏈時代,擁有無形資產的鏈主企業(yè)將成為超級明星企業(yè),實現指數型增長。它們就像是甩掉了體積龐大的固定油箱,通過“空中加油”方式可以飛得更高、更快、更遠。

作者發(fā)現這些大企業(yè)往往以網絡效應為發(fā)展動力,與傳統(tǒng)企業(yè)的經營模式存在不同,正如布萊恩·阿瑟所說,管理被重新定義為“對下一個技術贏家、下一個大事件的一系列探索”。例如,客戶購買數據表明購買緊身牛仔褲的女性更有可能花錢修理智能手機,該公司于是推出了一款面向購買時尚褲子的年輕女性的屏幕保險產品。通過這樣的擴張,該公司很快將業(yè)務擴展到支付、財富管理、信用評分、貸款和保險。這些服務可以在客戶的整個經濟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成功吸引了40%的客戶使用全部服務,更有80%的客戶使用了其中三種以上的服務。大公司實現持續(xù)增長的其他兩種手段是垂直擴張(并購)和憑借自身雄厚的財力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領域。前者譬如谷歌,而后者則有蘋果的APP商店。

內嵌數據要素的生產函數解釋了這類技術會形成規(guī)模收益遞增,因此超大型企業(yè)有能力和意愿在研發(fā)上投入大量資金,其目標是取得技術突破,從而培育全新的行業(yè),這樣一來,就可以繼續(xù)主導這些新行業(yè)。作者提供了一項研究,表明雖然大型團隊確實推動和提升了科學水平,但是突破性發(fā)明和顛覆現有科學的新發(fā)現多數是由小型團隊作出的。另外一個研究在分析了人工智能領域11萬篇論文后,發(fā)現與學術研究相比,由公司主導的商業(yè)研究似乎專注于已經被證明能夠獲得成功的方法,往往會減少對其他可能路徑的探索。(作者系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21財經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