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丨《掬水月在手》:千秋共詩情
阿茶
編輯向我邀稿之時,我剛從香港沙田的商務(wù)印書館取回葉嘉瑩老師的《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套書。我對古詩詞僅談得上興趣,無甚研究造詣。接此邀約,實是出于對生生不息的中國詩詞的熱愛,以及對秉“弱德之美”、傳“滄海遺音”的葉嘉瑩老師的崇敬與紀(jì)念。11月24日,古典文學(xué)研究大家、詩人葉嘉瑩老師因病與世長辭,各界緬懷之時,再觀《掬水月在手》,仍能體會其間時光流轉(zhuǎn)、世事飄零,而詩句不朽、千秋共會的文化魅力。如此,我便試著與大家一起,走入葉嘉瑩老師的詩詞世界。
導(dǎo)演陳傳興,是攝影家、藝評人,亦是導(dǎo)演、作家?!掇渌略谑帧返溺R頭從一組空鏡開始,嬋娟、清輝、江河、日暮、孤舟、煙樹,是中國古詩詞意象的縮影。緊接著是一組人文遺跡的長鏡頭。隋唐年間的瑞獸葡萄紋銅鏡,上鐫銘文“如珠出匣,似月???。當(dāng)眉寫翠,對臉傳紅?!眱蓾h以至魏晉,南北朝及至隋唐,正是中國古詩大發(fā)展的時期。時光的鏡頭繼續(xù)流轉(zhuǎn),河洛輿圖、北魏《帝后禮佛圖》、唐興慶宮布局圖、碑林碑刻、章懷太子墓客使圖、儀衛(wèi)圖,永泰公主墓仕女圖緩緩登場。
葉嘉瑩老師在《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序言里寫道:“唐代正是一個糅合南北漢胡各民族之精神與風(fēng)格而匯為一爐的大時代?!彼J(rèn)為南朝的“藻麗柔靡”與北朝的“激昂亢爽”碰撞滌蕩,使得唐代的詩歌融入了“開創(chuàng)與改革動力”的新生命。影片借助歲月變遷的意象,將古典詩詞所蘊含的士人精神和時代情懷以詩意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出來。
“詩者,志之所在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边@是中國詩詞的重要注腳。葉嘉瑩一生對中國詩詞與文化的研究所得,有兩個重要概念,一為“興發(fā)感動”,二是“弱德之美”。
“興發(fā)感動”正對應(yīng)《文心雕龍》中對好詩文的注釋:“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掬水月在手》從葉嘉瑩的出生之地講起。1924年,葉嘉瑩在北京出生,乳名小荷子。葉嘉瑩在影片中吟誦了一首自己的《木蘭花慢》:“花前思乳字,更誰與,話生平?悵卅載天涯,夢中長憶,青蓋亭亭?!边@正是葉嘉瑩親歷憂患、半生漂泊的人生寫照。所謂“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
影片將葉嘉瑩最重要的研究《杜甫秋興八首》穿插于影片之中,既映襯葉嘉瑩所敘述的不同人生階段與年代背景,又將詩情、詩興融于其間,讓觀者體會詩詞“興發(fā)感動”的情感共鳴。葉嘉瑩說,詩詞中的舊時人事,雖歷千年,能引發(fā)讀者內(nèi)心的感動。詩詞的語言,將自然時令與個人遭際相關(guān)聯(lián),形成“悲秋”“惜春”“竹韻”“柳情”“荷潔”這樣的象征意象。所以“波漂菰米陳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才引出“關(guān)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的愴然之感。影片貫穿作曲家佐藤聰明為秋興八首所作的雅樂,配合自然景象與歷史視聽將詩詞與人生的境界呈現(xiàn)給觀眾。
葉嘉瑩曾以儒家思想解釋“弱德之美”:“行有不得,反諸求己?!薄叭醯轮馈笔侨~嘉瑩對溫庭筠、蘇軾、辛棄疾、朱彝尊等詞人的作品中所得出的一種美學(xué)特質(zhì)。葉嘉瑩認(rèn)為,盡管蘇辛“豪放”,然“我欲乘風(fēng)歸去”“似花還似非花”“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所傳遞的不得志仍堅守的哀怨之情,方是詞能達(dá)而詩不能達(dá)的境界。挫折痛苦之中有所持守,是葉嘉瑩在明末清初詞人朱彝尊詞作中所發(fā)掘的美感,“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傳遞出普世的人間孤獨與哀痛。反溯而觀,杜甫也曾向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但現(xiàn)實往往是“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因此他也會寫“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
影片中葉嘉瑩還敘述了自己赴臺后的坎坷經(jīng)歷。“轉(zhuǎn)蓬辭故土,離亂斷鄉(xiāng)根”的葉嘉瑩,仍然記得老師顧隨先生的教導(dǎo),一切“世法”皆是“詩法”,她吟詩、寫詩,詩詞成為葉嘉瑩在離亂歲月當(dāng)中的精神撫慰。她懷德,她堅守,始終秉持著“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的憂患之心,在詩詞的瀚海中尋找世間萬物同頻之處,“如來原是幻”,詩詞渡蒼生。這種情懷,不恰恰是“弱德之美”的一種現(xiàn)實詮釋嗎?
《掬水月在手》將詩人與詩詞,詩詞與意象,意象與精神關(guān)聯(lián)起來,以時間與空間的變換讓現(xiàn)實敘事與古典詩詞交相輝映,使觀者既慨嘆葉嘉瑩“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飄零感自傷”的人生起伏,又感懷于千年詩詞共此時的文化力量?!鞍冽g影徂,千載心在”,詩詞點亮了葉嘉瑩的人生,詩詞更因葉嘉瑩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