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進一步提振有效融資需求

2023-12-15 19:46:36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董希淼

董希淼(招聯(lián)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guī)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最新公布的11月社會融資數據和金融統(tǒng)計數據顯示,總體而言,11月金融數據保持穩(wěn)定,基本符合預期,但有效融資需求有待進一步提振。下一步,應加快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堅決的態(tài)度持續(xù)調整優(yōu)化宏觀政策,必要時加大實施力度并出臺新的對策措施,更有力地增強市場信心和預期,更好地促進宏觀經濟恢復回升。

數據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環(huán)比、同比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約為名義經濟增速的兩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11月末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3%,處于年內最低水平。因為M1增速下降較快,11月M2-M1“剪刀差”擴大到8.7%,為年內單月最高水平。M1增速較低并非簡單的資金空轉,隨著金融市場發(fā)展、企業(yè)流動性管理能力增強,企業(yè)對活期存款的需求逐步下降。

從總量看,11 月份社會融資規(guī)模增量為 2.45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 4556 億元,繼續(xù)保持同比多增。其中,政府債券凈融資1.15萬億元,同比大幅多增4992億元,是社會融資規(guī)模增量回升的主要支撐。1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9萬億元,同比少增1368億元??偟膩碚f,無論社會融資還是信貸增長速度、節(jié)奏都較為正常。

從結構看,11月企(事)業(yè)單位貸款增加8221億元,同比少增616億元。11月是信貸“小月”,加上銀行在“開門紅”期間儲備項目,企(事)業(yè)單位貸款雖然同比少增但幅度較小,屬于正?,F象。而住戶貸款增加2925億元,同比多增822億元,結束了上月的同比少增。其中,住戶中長期貸款增加2331億元,同比多增228億元,連續(xù)3個月實現同比多增。這初步顯示,前期房地產政策調整優(yōu)化的效果開始顯現,居民住房消費意愿有所回升。

從整體看,今年前11個月社會融資規(guī)模增量累計為33.65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 2.79 萬億元;前11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1.58萬億元,同比多增1.55萬億元,已與去年全年相當。無論是M2、社融還是信貸增速,都與名義經濟增速匹配,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較為有力。但數據也反映出,企業(yè)和居民融資需求仍然不強,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有待提升。

應該說,2024年我國貨幣政策具有進一步調整優(yōu)化的潛力和可能。從外部環(huán)境看,美國在經歷2022年3月以來連續(xù)11次加息之后,目前連續(xù)3個月暫停加息,如12月14日宣布將聯(lián)邦基金利率目標區(qū)間維持在5.25%至5.5%之間不變,預計本輪加息周期即將結束。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貨幣政策調整創(chuàng)造更大空間,使政策更能兼顧內外均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從內部環(huán)境看,10月、11月我國制造業(yè)PMI連續(xù)兩月低于榮枯線,CPI連續(xù)兩個月負增長。低物價為貨幣政策操作提供更大彈性,也要求貨幣政策進一步支持提振物價、促進增長。

因此,2024年貨幣政策應在保持穩(wěn)健基調的基礎上加大實施力度,為經濟恢復提供更有力支持,更具前瞻性、有效性、精準性??傮w而言,下一步應做到:第一,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jié)力度,前瞻性地進行預調、微調,助力宏觀經濟熨平周期波動和外在沖擊;第二,適時實施降準、降息,從而在總量上保障流動性更加充裕,在價格適度上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第三,既盤活存量,又用好增量,使閑置、低效的存量資金加快循環(huán)、提高效能,更好地激發(fā)潛在作用;第四,進一步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必要時創(chuàng)設新的工具,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

歲末年初是收官和開局的關鍵時段,貨幣政策應及時配合、適時操作。近期來,特別國債等政府債券發(fā)行加速,對市場流動性帶來一定影響。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一方面可以先考慮適時實施全面降準或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長期流動性的同時,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然后,繼續(xù)推動政策利率下行,引導銀行適度降低存款利率,壓降銀行負債成本,在近期推動LPR下降5-10個基點,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和預期。住房信貸政策方面,應繼續(xù)調整優(yōu)化限貸政策,引導調整住房貸款條件、降低存量二套房貸利率,進一步減輕居民住房消費負擔,提振居民住房消費意愿和能力。